北极星环保网获悉,12月21日,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发布了关于印发《重庆西部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目标提出到2025年,能源资源使用效率大幅提高,能耗和水资源、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全面完成国家下达任务;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累计降低10%;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6%;国控省控地表水断面达到或好于Ⅲ类水质占比达到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提高至85%。 按照习总关于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和对重庆提出的“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的指示要求,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加快推进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化改造,强化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深化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狠抓工业污染治理、交通污染防控、扬尘污染控制和生活污染治理,提升重污染天气应对能力。系统加强水环境保护,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业污染防治、城镇生活污染防治和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加强水生态保护修复和流域综合整治。 推进净零碳排放示范工程和低碳、零碳示范园区建设。推动产业绿色高端发展,严格产业环境准入,严禁引入过剩产能行业和高水耗、高物耗、高能耗项目。分类改造落后产能,推动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破除无效供给,为优质产能发展腾挪空间。深化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深化水资源节约利用,健全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精细化做好水资源及节水管理。加强能源节约利用,严格执行能源消耗强度与能源消费总量“双控”制度,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 江津区、永川区、荣昌区、大渡口区发展改革委、科技局、经济信息委、规划自然资源局,重庆高新区改革发展局、科技创新局、规划自然资源局,市级有关部门: 根据国家有关部委要求,我们制定了《重庆西部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方案(2021—2025年)》,经第61次委主任办公会审议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即日起施行,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重庆西部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是国家首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之一。2017年以来,示范区加强统筹协调,强化项目落地,抢抓“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机遇,主动作为,真抓实干,一批新兴产业加速壮大,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实施,一批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一批深层次难题得到化解,一批专项政策落地见效,取得明显实效。同时,示范区努力探索并形成了体现国家要求、重庆特色的产业转型升级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国家开发银行《关于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2019年度评估结果及下一步重点工作的通知》(发改振兴〔2020〕888号)要求,示范区建设要坚持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加快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和壮大经济规模,进一步提升城市承载力和集聚辐射功能。为在“十四五”时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探索产业创新发展新模式、产业集群发展新体系、产业智能化发展新路径、产城融合发展新思路,特编制本建设方案。本方案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示范区包括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津区、永川区、荣昌区、大渡口区等5个区域,面积6287.3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7.6%。现有常住人口406.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3%。示范区工业发展历史悠久,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重庆高新区是199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全国首批27个国家高新区之一,2016年获批建设的全国第17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为统揽,确立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大健康、高新技术服务业为主攻方向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江津区作为重庆三线建设的主战场之一,积累了良好的工业发展基础,通过近年来的不断发展,已成为重庆重要的工业集聚地,先后揽获国家新型工业化装备制造和食品(粮油加工)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绿色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诸多殊荣,形成了消费品、装备制造、汽摩及零部件、新型材料、电子信息五大百亿级产业集群,着力建设重庆市先进制造业基地、消费品工业高质量集聚区。永川区从最初的以煤炭、钢铁、建材、化工产业为主,到后来依托重庆汽摩产业发展机械加工和汽车零部件产业,此后又依托重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电子配套产业,“永川工业”几度辉煌,为促进国家和地方工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荣昌区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力度较大,在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合作等方面的工作成效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大渡口区因重钢而设区,曾是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区,重钢环保搬迁后,进入转型发展崭新时期,先后纳入全国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城区、全国老工业区搬迁改造重点工程。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支持下,示范区创新发展思路,积极主动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取得良好成效。 ——经济增长势头总体向好。2019年,示范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35亿元,增长7.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2083元,增长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8.8亿元,其中税收收入132.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1.8元,增长9.3%,占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3%,比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0.6个百分点。 ——产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示范区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大健康、高技术服务四大主导产业,2019年实现规上工业产值5610.8亿元、规上服务业营收234.8亿元,集聚规上工业企业1445家。战新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39.5%。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43.1%。同时,生物医药、前沿新材料、检验检测等一批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科技创新资源加速集聚。示范区努力汇聚高端创新创业主体与要素,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成为原始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主阵地。2019年,示范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631家,市级以上研发平台585家;R&D支出94.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2%;高新技术制造业企业增加值3029.2亿元,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3.1件,较全市平均水平高2.7件。 ——社会民生保障更加有力。2019年,示范区公共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不断增加,新增就业14.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仅为2.6%;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004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997元,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示范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严格落实“河长制”,大力实施“一河一策”,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突出控制交通、工业、扬尘和生活污染,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基本达到300天以上。 遵循习总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发挥“三个作用”的重要指示要求,紧紧抓住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机遇,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驱动、融合发展、绿色发展、协同发展和开放合作,着力加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布局,努力将示范区打造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共建先行区、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中西部地区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中西部地区内陆开放高地,为全国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共建先行区。紧抓国家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按照重庆市委、市政府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总体部署,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工业设计、检验检测认证、工业互联网、智慧园区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标准厂房、楼宇产业园等产业发展载体建设,以及电子信息、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消费品、材料、生物医药等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发展。 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主动融入成渝科创大走廊建设,以产业技术创新为重点,以产学研合作为依托,强化人才、平台、技术三项支撑,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四链融合”,加速新旧动能转换。依托国家级高新区,合理布局科研机构和科技产业,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高高校院所源头创新能力。争取国家和重庆市在示范区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与成渝地区其他城市共同开展产业创新合作,促进成渝高端人才和科研院所向示范区汇聚和在成渝地区自由流动。 中西部地区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一方面,充分发挥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津综合保税区及江津工业园区、永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荣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庆建桥工业园区等的产业基础和要素集聚优势,增强创新资源集聚能力,壮大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加快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构建实体经济建设、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增强产业对城市发展的带动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大力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城市产业发展支撑和保障能力,努力打造以产带城、以城促产、产城互促的更为紧密的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 中西部地区内陆开放高地。一方面,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和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建设等国家区域战略,拓展跨区域和国际贸易新通道,推进层次更高、领域更宽、空间更广的开放合作。另一方面,积极发挥国家级高新区、江津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功能和口岸及“水公铁”多式联运等优势,加快培育现代物流企业和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大力促进与川南黔北及周边区域的开放合作,将示范区建成中西部地区内陆开放高地。 到2025年,“打造大平台、构建大产业、培育大集群”取得显著进展,产业结构更加优化,战新产业竞争力更加强劲,规模与效益同步增长,转型与升级协同发展,产业与生态互促并进,基本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园区发展排头兵、现代制造业集聚区、经济新动力策源地和绿色发展展示区。 ——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到2025年,示范区经济发展规模、效益明显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1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超过19.3万元/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24.4亿元和4%,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达到7.3%左右;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成长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产业升级成效显著。到2025年,产业高端化、信息化、集群化、融合化、生态化、国际化特征显著,一批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集群基本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2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9%左右;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0%。 ——创新驱动明显提升。到2025年,建成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科技成果针对性、实用性和转化率大幅提高。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3.5%;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5.6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增速分别达到1200家和12%。 ——绿色发展取得突破。到2025年,能源资源使用效率大幅提高,能耗和水资源、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