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印发《吉林省冶金建材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针对吉林省冶金建材产业自主创新投入不够、产品结构短板明显、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智能制造水平有待提高、资源保障能力亟需加强的现实情况,明确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优化产品结构为核心,以绿色、低碳发展为方向,以省内支柱优势产业需求为牵引,扬优势、锻长板、补短板,加快冶金、建材和新材料产业围绕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协同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发展思路。 冶金建材及新材料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为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保障,有力支撑了相关产业发展,推动了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促进了民生改善和社会发展。2015年以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冶金产业生产经营状况明显改善,行业发展保持了稳中向好的态势。建材产业受环保压力和产能过剩等多种因素叠加影响,行业发展有所下行。新材料产业依托特色资源和科技优势,产业发展和技术水平均处于上升阶段。“十四五”时期,是冶金建材及新材料产业转换发展动能、改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制定并落实吉林省冶金建材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对推动冶金建材产业全面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吉林省冶金建材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依据《《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原材料工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作为未来五年我省冶金建材及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指导性专业规划。 (一)产品结构持续优化。“十三五”以来,省内冶金企业相继研发生产了精棒线材、冷轧镀锌板材、方管等新产品,丰富了我省冶金行业产品线。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现代木结构等装配式建筑产业得到规模化发展,预制楼梯、内外墙板、FRP预制飘窗、空调板、全装修技术在建筑上得到应用。全省装配式建筑面积超过500万平方米;长春、吉林两市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20%以上。 (二)发展质量明显改善。截至2020年末,冶金产业规上企业95户,完成产值812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6.5%,产值增长率和增加值增速为近年最好水平。建材工业规上企业262户,产值257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2.1%,有效化解水泥过剩产能,推进行业脱困增效和转型发展。 (三)信息化技术普及应用。冶金、建材大宗商品物流信息化积极发展,钢铁专业物流和供应链服务业,行业供应链协同管理能力不断壮大,信息化技术在生产制造、企业管理、物流配送、产品销售等方面应用不断深化。省内钢铁企业均采用信息化技术,初步建立了由基础数据支撑系统、产销应用系统和决策智能化方案三个层面构成的整体信息化系统。水泥企业同大型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合作。 (四)新材料发展突显特色。新材料产业在金属结构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精细化工材料等领域开发了一批具备竞争优势的新材料产品。初步形成了白山市硅藻土生产基地、吉林市碳纤维生产基地、辽源市铝型材生产基地等若干新材料产业聚集区。碳纤维原丝、聚醚醚酮、硅藻土系列产品和高铁用铝型材等产品的性能指标和技术水平均居于国内前列。 (五)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钢铁企业按照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要求,不断建设更为严格的环保设施。省内重点钢铁企业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吨钢烟粉尘排放量、吨钢取新水量与2015年相比分别下降了43%、40.9%、22%。水泥企业依托传统水泥窑开展协同处置固体废弃物工程,处理污水产生的普通污泥和炼油过程中产生的含油污泥。水泥行业持续开展冬季错峰生产,控制了部分产能释放,为环境治理发挥了积极作用。 (六)化解过剩产能持续推进。钢铁行业按照国家去产能要求,于2016年压减粗钢产能108万吨,2017年压减炼铁产能80万吨,完成了国家赋予我省的钢铁去产能任务。水泥行业有效推进行业脱困增效和转型发展,并推动省内规模小、盈利弱的水泥熟料生产线升级改造,或产能跨省转出,化解过剩产能。 (一)自主创新投入不够。行业自主创新投入长期不足,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仅有1%左右,新材料行业企业投入较多,但创新引领发展能力依旧不强,部分核心技术装备仍然处于追赶或并行阶段。创新载体分散,资金、设备、人才等创新资源重复配置,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不足,关键高端产品需要依赖进口,产业技术创新、特别是重大关键技术创新仍然乏力;新材料核心技术的研发以及产业化与下游企业融合较差。 (二)产品结构短板明显。我省冶金建材产品升级换代缓慢,质量稳定性与国内、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很大差距。钢材产品多为传统建材产品,缺乏高端机械制造等领域产品。建材工业产品主要是以水泥制品、墙体材料为主的传统建材产品,附加值低,销售半径短。缺乏高技术成果转化、引进高端项目落地建设所需的协作配套、服务环境等条件支撑。 (三)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钢铁、水泥行业依然是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行业,对照新环保排放标准,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绿色生产要求进一步提升,部分冶金建材企业由于燃料结构不合理以及技术装备水平的制约,大气污染治理尚不能全面达标排放,必须加快实施绿色环保生产技术改造工程,节能减排任务仍然艰巨。 (四)智能制造水平有待提升。受制于资金投入不足、智能生产设备和技术缺乏以及认知不够深入等因素,冶金和建材企业建设智能制造的系统性规划不足,大部分企业尚未制定相对长远的智能化规划。企业智能制造建设需要既掌握生产运营等业务知识又掌握软件网络的复合型人才,但目前行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尚不能适应智能制造的发展。 (五)资源保障能力亟需加强。冶金建材企业生产经营效率与国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差距,企业产业集中度低,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存在矿产探采技术落后、环保安全不达标、集约化开发水平低等问题,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导致大量的资源浪费,缺乏规模型的深加工企业。比如硅藻土领域多为硅藻泥、传统助滤剂等产品,企业间恶性竞争现象严重。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十四五”时期是中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同时也是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发力期、国际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的进一步凸显期,原材料工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机遇和挑战呈现出很多新变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为原材料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动力源泉,同时面对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的强约束,碳达峰碳中和的硬任务,原材料工业绿色和安全发展的任务更加紧迫。我省冶金建材产业发展将从数量增长为主转变为功能增加为主,增长模式将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 “十四五”期间,受国际经贸摩擦频发、其他国家与地区钢铁、有色金属产量持续快速增长的影响,预计国内钢材和有色金属出口量整体呈下降态势。同时,随着国内经济逐步转向高质量发展,单位GDP钢材消费强度将呈下降趋势,预计需求将进入减量调整阶段。面对产量高企、生态环境约束越来越紧、资源对外依存度高以及新一轮压减产能等问题交织,区域竞争和产业竞争将日趋白热化,冶金行业格局必将深度调整。当前,我省冶金行业发展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初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强企仍然较少,强化环保、兼并重组等影响行业发展质量的重要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行业发展既面临新挑战也存在新机遇,一是随着钢铁工业发展和钢结构建筑技术的日臻成熟,我省推广应用钢结构建筑的条件基本成熟,二是随着汽车消费增长,我省汽车产量仍将继续增长,钢铁和轻质金属合金的需求也将继续增长。需求的增长将带给我省钢铁行业更大的发展空间。通过构建现代化的钢铁产业体系,促进钢铁行业质量效益全面提升,为我省冶金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十四五”时期是建材工业转换发展动能、改变发展方式,全方位进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目前我国房屋建设总规模已基本达到饱和点,未来建设的任务不再是以满足数量增长为主,而是以满足人们对建筑物品质的提升和功能增加的需求为主。随着住房消费的升级,与建材工业紧密相关的建筑业将加快转型升级,工业化、绿色化、智能化将成为建筑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我省建材行业正处于调整结构、补齐短板的攻坚期。建材新兴产业的保障支撑能力仍然不强,绿色建材推广应用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绿色建材的推广和使用仍局限于生产企业自发推荐,企业开展绿色建材评价的积极性不高。随着“十四五”期间生态文明建设的加快推进,我省建材工业发展将面向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安全化方向发展,“两化”深度融合将加快推进,外部发展环境的新变化、新趋势必将对我省建材工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新材料产业与信息技术、能源技术并列为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产业,新材料已经成为科技和产业新变革的基石和先导。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对我国新材料产业链供应链水平提出了新要求。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加速崛起迫切需要新材料的支撑,新基建带来的5G、特高压、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快速发展,将显著增加新材料需求。 我省新材料产业还存在原始创新能力不足、高端材料自给率不高、核心技术与专用装备水平相对落后、推广应用难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十四五”期间,依托我省资源禀赋、产业和科研优势,随着行业创新体系的不断建设,和关键材料应用推广示范行动的开展,我省新材料产业规模将不断扩大,应用领域将逐步拓宽,技术水平将日益提高,形成产业特色发展的空间布局,拥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材料领军企业,支撑我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优化产品结构为核心,以绿色、低碳发展为方向,以省内支柱优势产业需求为牵引,扬优势、锻长板、补短板,加快冶金、建材和新材料产业围绕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协同创新、高质量发展,为推动吉林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一)坚持结构调整。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以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品结构为主要目标,围绕用户需求,加强冶金建材和新材料产业与下游产业链的协调发展,提高服务水平和产品质量,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升技术装备水平。 (二)坚持绿色发展。推进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发展,不断提升降低能耗和降低排放的技术,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冶金建材企业建设,强化环保改造和环保设施同步运行,加强二次能源、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高效利用。 (三)坚持创新驱动。将科技创新驱动作为促进产业新旧动能转换、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提质增效的主要支撑。充分发挥创新的核心作用,完善创新体系、整合创新资源,全面推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四)坚持统筹协调。紧扣市场规律,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强政策引导,支持企业完善产业链、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加强政府服务,强化组织协调,有效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政策导向作用,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环境。 冶金建材和新材料产业核心竞争力与整体素质显著提高,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主要产品生产综合能耗和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产业规模稳步增长。新材料产业着力打造国内领先的碳纤维复合材料、轻量化材料、生物基新材料、矿物功能材料等新材料生产基地。 (一)产业融合生态初步构建。充分发挥我省的市场优势,冶金建材企业不断挖掘下游用户的潜在需求,与下游用户建立“产学研用检”战略合作,产品质量稳定性和可靠性水平大幅提高,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为省内汽车、装备等下业配套率明显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