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国空间站“旅行”回到地球的材料,会有什么变化吗?昨天,记者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直击了其被拆封的这一刻。 5根约30厘米长的陶瓷管在桌面上一字排开,它们在中国空间站的高温材料实验柜里已经待了200余天,6月4日随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地面。 工作人员拆开了其中的“07”号管,这是来自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实验样品。8个白色陶瓷垫片被取出,为保护实验样品不碎裂,它们的功能相当于快递里的“泡沫垫”。在众人屏息的期待中,一根约10厘米长的石英透明玻璃管被取了出来。只见一部分银色的铟硒半导体材料,紧贴着玻璃管壁“生长”,从外面可以清晰地看到它们的“孔洞”。难以想象,这一材料以每小时1毫米的速度在微重力的空间“生长”着,并持续了80多个小时。“这是我们第一次在空间验证这个材料。”高温材料科学实验系统主任设计师、上海硅酸盐所研究员刘学超说。 为何要让材料去空间站“旅行”?刘学超举了一个例子:单晶硅一直难以突破“大尺寸”瓶颈,国外科学家正是通过空间实验,有了一个重要发现。如今,单晶硅已经可以在地面“生长”到1米多长。“在微重力的空间,更便于测量材料的各种参数,通过研究其空间机理,反过来可以指导在地面的研究,这对我国突破‘卡脖子’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