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工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2008—2010)》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工业经过20多年持续高速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在解放思想、学习追赶国际先进城市的新形势下,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培育深圳新的经济增长点,全面提升工业综合竞争力,保持全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和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特制定《深圳工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2008—2010)》。 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为指引,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战略高度出发,遵照先长后消、长大于消、积极有序的方针,着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高级化,巩固和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战略产业,构建与国家创新型城市相适应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产业引进与转移消长平衡原则。经济平稳增长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条件,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手段。产业转型升级必须按照产业发展规律、市场规律和产业梯度升级规律,有序引导产业梯度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及时引进和培育高端产业项目,保持经济平稳发展,把握好消长平衡,在平稳中实现升级,避免产业出现“空心化”和“虚高级化”现象。 坚持统筹兼顾和谐共赢原则。正确认识和调节好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重大利益关系,建立产业结构调整的利益共享机制,使产业结构调整所涉及的转型企业、物业业主、工厂员工以及转出地政府、转入地政府均能够在产业转型和转移中获得收益。通过寻求共同利益结合点,调动各方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推动深圳工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保障构建面向产业价值链高端的新型现代化产业体系。 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原则。产业结构调整要坚持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充分发挥企业自身作用和市场配置功能,引导资源向优势企业和优势产业集中,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要高度重视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市场失灵”问题,积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建立健全产业转移体制机制和企业投资服务协调体系,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平稳有序地引导产业的转型升级。 坚持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并举并重原则。在开放型经济条件下,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深圳工业诞生于外向型经济体系,要在创新引进利用外资和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的同时,抓住国内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市场容量不断扩张的重大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国内经济资源,积极开拓和占领国内市场,确保深圳工业更加稳健地发展。 规模效益。继续保持工业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增长,至2010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0%以上,总量达到458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平均工业增加值率达到24%;单位工业用地产出(增加值)达到17亿元/平方公里;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7%。 行业结构。推进工业产业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至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保持在50%左右;先进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达到45%;黄金珠宝服装、印刷、电气机械及器材等优势传统产业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达到20%;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精细化工等新兴战略产业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达到10%。 产品结构。稳步提升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至2010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0%,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超过60%;中国名牌产品和广东省名牌产品总数达到100个以上,中国世界名牌产品达到4个以上,创建4个以上的工业区域品牌。 组织结构。构建更为合理的工业产业组织结构,至2010年,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工业企业数量达到1500家以上;总部性质的工业企业数量超过600家;进入优强工业企业库的500家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形成20个以上增加值超百亿、具有显著竞争优势的工业产业集群。 技术结构。加快工业产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步伐,至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支出占其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2%,其中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支出占其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6%;各项专利申请数达到4万件/年,其中发明专利占50%以上;提供公共技术支持和服务的行业公共技术平台达到12家以上,获得市级及以上政府机构认定的技术中心和工程中心达到150家;在重点共性技术和行业关键技术方面取得若干重大突破。 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工业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至2010年,以高新技术产业带、先进制造业总部基地、九大产业集聚基地和若干特色工业园为主要载体,构建梯度分布、专业集聚、特色突出、协同发展并与产业结构联动调整的工业布局,形成相对完善的“一核、三片区、九基地”的产业空间结构;以加强与粤东城市的合作为重点,异地建设和布局深圳工业(转移)园区,扩大产业集群的范围和规模,开创珠三角乃至泛珠三角地区的“大深圳制造”崭新格局。 依靠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及技术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加快推进深圳工业结构向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发展,构筑以深圳研发创新和生产管理为核心、周边地区加工组装和配套服务为基础的“大深圳制造”工业体系,形成一批更大规模和更强竞争力的工业产业集群。 重点实施“1136+X”工程,巩固电子信息支柱产业竞争优势,推动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升级突破,培育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精细化工三大战略产业发展壮大,保持电气机械及器材、黄金珠宝、印刷包装、服装、钟表、家具六大优势传统产业的稳定增长,发展若干特色工业行业。 优先鼓励类。优先鼓励类主要是产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劳动生产率高、市场前景好、行业带动力强、能耗水耗低、无污染或排放达标、具有显著的发展优势和发展基础的工业行业。优先鼓励类目录由市发展改革局会同市贸工局、科技信息局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我市产业发展特点,综合考虑以下8项指标编制: 改造提升类。改造提升类主要是具有以下一种或几种情况的工业行业(本方案改造提升类产业目录共140个,见附件1): 6.有污染物排放通过整改可达标的(2.0kg/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COD排放量≤2.5kg/万元;1.5kg/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SO2≤2.5kg/万元)。 有序转移类。有序转移类主要是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工业增加值率12%)、劳动生产率低(劳动生产率6万元/人)、能耗水耗高(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1.2吨标准煤,万元工业增加值水耗30吨)、占地面积大(万元工业增加值地耗超过5平方米)、市场已趋饱和(产品销售率90%)、污染排放不能稳定达标的低端产业(企业)(2.5kg/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COD排放量≤3.0kg/万元;2.5kg/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SO2≤4.5kg/万元)。有序转移类行业(企业)目录由各区政府根据各自不同情况,综合考虑上述控制指标编制并分步引导企业有序转移。 依法淘汰类。依法淘汰类主要是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工业行业和企业,主要包括以下情形: 1.使用落后生产设备、工艺,且严重浪费资源或污染物排放超标或超量(3.0kg/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COD排放量;4.5kg/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SO2)。 沿着产业链向上下游改造和提升产品结构,按照产业链生产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的不同类型,分别强化研发设计与品牌营销环节,推动产品结构向更高层级跃迁,不断提高产品附加价值,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鼓励申请并利用专利权、计算机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新药证书、动植物品种、企业技术秘密等知识产权,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加大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产品力度,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高级化步伐。 拥有自主品牌的工业产品。加强工业自主品牌建设,培育品牌、提升品牌、经营品牌和延伸品牌,申报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以及驰名、著名商标,维护品牌发展的良好市场环境,提高工业企业名牌产品的产值规模,将深圳打造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名牌之都”。 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把握市场需求及趋势,加大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开发和推广,以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开发,规避同质恶性竞争,占领新市场、拓展利润空间,提高工业产品的附加价值。 构建和完善以大企业集团和总部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专业化配套、集群化发展的新型产业组织结构,发挥大企业集团的带动作用,深化分工协作、延伸产业链条,增大集群整体市场份额和增强自我升级能力。 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发展一批技术先进、主业突出、行业优势明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使之成为深圳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的主导力量和重要依托。 总部企业。坚持走总部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的道路,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总部企业做大做强,吸引国际和国内工业企业来深设立总部,以总部企业集聚增强深圳工业影响力和辐射力。 中小企业。发挥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优势,培育大量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为大企业集团提供配套服务,同时为新的大企业集团涌现储备后续力量。 产业集群。以产业集群构筑工业结构高级化战略支撑,着力打造高新技术、先进制造和传统优势产业三个大类、二十个具有显著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 以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为重点,建设十大技术创新体系、推广应用五大先进适用技术、争取五大关键共性技术实现重大突破。 十大技术创新体系:通信设备制造技术创新体系,数字视听技术创新体系,半导体制造技术创新体系,光电子和新型平板显示技术创新体系,微电子设计、工艺和装备技术创新体系,新材料新能源技术创新体系,生物医药技术创新体系,医疗器械制造技术创新体系,精细化工技术创新体系,汽车电子技术创新体系。 五大先进适用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管理(CAPP)、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和企业资源计划(ERP)。 五大关键共性技术:精密制造技术、仿生制造技术、清洁制造技术、制造信息技术、质量与可靠性技术。 以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推动产业集聚和专业化分工协作,同时为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腾换空间并提供必要的配套支持。 市内产业布局。细化“一核、三片区、九基地”的工业总体布局规划:特区内利用毗邻香港的有利条件,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都市型产业的研发设计,将核心区建设成为区域性的创意研发基地、总部基地和生产性服务中心;东部先进制造业片区发展为清洁能源汽车、电子装备及化工基地,同时促进家具、自行车、汽车电子等产业的集聚;中部先进制造业片区发展为电子通讯设备制造基地,加快小家电、服装、玩具、工艺礼品等产业的集聚;西部先进制造业片区发展为电子及新材料生产基地,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技术水平,加快模具、内衣、钟表等产业的集聚,大力发展游艇和船舶修造业。 市外产业布局。目前深圳已经在粤东和泛珠三角地区布局建设了10多个深圳产业(转移)园区,要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若干意见》(深发〔2008〕11号),以粤东地区为基础,加快形成以深圳为核心的产业梯度圈层结构,构筑“大深圳制造”工业体系,扩大深圳工业的辐射影响范围,把深圳建设成为中国乃至亚太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研发创新基地,形成泛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生产管理中心和生产服务中心。 根据新型工业化发展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