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纸的故乡,但机制纸起步较晚,直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才有第一家华商开办的机器造纸工厂——上海机器造纸局投产,比欧洲机制纸厂晚了约80年。之后随着杨浦滨江沿线近代工业的逐步兴起和快速建设,与纸相关的印刷业也逐渐聚拢于杨树浦, 清光绪七年(1881年),郑观应上禀北洋通商大臣起意创办上海机器造纸局:“窃查海关年结,洋绒、洋纸人口日多……纸之材料细者出自旧絮破布,粗者出自稻草、树皮,皆用机器、药水捣烂而成,到处可设,亟应仿办也。”清光绪八年(1882年),候补同知官衔的广东人曹子撝[音:huī]私人集资15万两白银,并通过道员郑观应具禀李鸿章核准开设。股东除曹子撝、曹子俊兄弟外,还有郑观应、唐景星、李秋坪等。其时李鸿章热衷洋务,自然推波助澜,批准建厂,名为上海机器造纸局(后为天章记录纸厂)。 上海造纸局选址杨树浦路408号,占地12余亩,并聘请美国人托马斯.J.华特茨负责督造工厂,于1884年正式建成。 当时购置了由英国莱司城厄姆浮工顿公司1877年出品的多烘缸长网造纸机一台(中国第一台机器造纸机),有76×48英寸烘缸8 只,以及1x2英尺锅炉4座和蒸锅4只。有职工101人(其中美籍技师1人),日产“洋式”纸张2吨。由于洋纸倾销,连年亏损,到1890年,已净亏损11万两之多。光绪十八年(1892年)易主,更名伦章机器造纸局,宣统元年(1909年)起长期停工。 1915年,江苏武进人刘伯森从四明银行租赁下伦章机器造纸局。刘伯森早年在上海经营纱厂发迹,除造纸厂外,还经营纱厂、烟草厂,是上海工商界的实力人物。1920年,他以82万两向日商三菱公司购得位于浦东陆家嘴的华章造纸厂,定名宝源纸厂东厂,原杨树浦路厂即为宝源纸厂西厂。1925年,又定名天章纸厂股份有限公司。1926年,两厂改组,更名为天章纸厂。 30年代中期,天章纸厂联合民丰、华丰等成立造纸业同业公会,刘伯森被推为会长,天章纸厂成为上海华商造纸业的龙头老大。抗战爆发后,天章造纸厂东西两厂均被日军接管,一度更名“天章长记纸厂”。1945年9月,由国民政府经济部接收,位于杨树浦的天章西厂改名为上海第六纸厂。1947年由原主刘家赎回,仍更名为天章纸厂。 旧中国,天章造纸厂历尽沧桑、步履艰难,从企业的创建到新中国诞生前的六七年中八易其主。洋行、洋商的倾轧,官僚资本的压榨,战乱和债务纠纷,使其几度停产倒闭,直到1949 年上海解放,天章厂收归国有后获得新生,企业生产得到稳定发展,飞机牌道林纸享誉东南亚。 1955年,天章造纸厂与全市造纸企业公私合营后,开始扩大生产卫生纸、瓦楞原纸、书写纸和包装纸,企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期间,天章造纸厂改名为先锋造纸厂。1970年,拆除了使用近一百年的长网造纸机,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使造纸产量进一步增加。1975至1978年试制投产气象自记纸、烟滤水松纸、黑色打孔卡片产品。1979年4月1日恢复原厂名天章造纸厂。 1981年9月,为国家发射卫星任务需要,研究成功大型函数记录纸,获得、国务院贺电表彰,为我国造纸业填补了空白,为航天事业作出了贡献。1981年10月,经上海轻工业局批准,将天章造纸厂与上海记录纸厂合并,定名天章记录纸厂,是全国第一家和最大的生产仪表记录纸、电子打印纸的厂家。两厂合并给两个历史悠久的企业带来了新的活力,1983年、1987年“天字牌”气象自记纸、电子打印纸曾荣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90年代以后,由于产品附加值高,通过开发新产品和开拓市场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被国家统计局等单位评为中国500家最佳经济效益企业之一。 如今,上海机器造纸局的厂房已不再生产纸张,工业的轰鸣和旧时代的印迹正在创新发展的城市变革中缓缓褪去。历经了百余年的风雨,上海机器造纸局这个最初的名字已然成为今天“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杨浦区文物保护点”名录内的旧址。杨树浦路408号,这是一个沉淀着城市记忆的文化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