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记者走进丹东丰能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厂区,现场机械轰鸣,各流水线作业紧密衔接,员工有条不紊进行金属锻件生产,一派如火如荼的繁忙景象。 丹东丰能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注册资金1亿元,总投资达6亿元,占地20万平方米,为东北地区临港优势突出、行业内世界领先的“专精特新”型高端金属锻件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企业异性轧制技术应用,可使材料利用率提升10%左右,同时大幅提高产品精度和质量,为国内新能源事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丹东丰能”只是全市工业经济强势崛起的一个缩影。撤县设市30年来,我市着力强基础、铸品牌,调结构、育新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逐步形成以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医药化工为主导的工业产业格局。2022年,全市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9户,产值169.4亿元,其中四大主导产业完成产值158.6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比重达93.6%。 装备制造成为工业经济的基础性产业。截至2022年,我市拥有规模企业37户,完成产值44.9亿元。产品涵盖汽车配件、海洋工程装备、造纸机械等多个领域。其中钛合金油井管打破国外长期技术壁垒,可用于深井、超深井、高温高压高腐蚀井的石油天然气钻采和可燃冰勘探开发,是解决我国老井增产、三超井开发的关键装备和革新产品。风电法兰和轴承圈锻件采用基于仿真计算的智能化热处理技术,控制产品力学性能,保证产品各项性能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广泛应用于陆上和海上风电。我市作为全国唯一的造纸机烘缸生产基地,可生产国内直径最大的造纸机烘缸,并远销东南亚、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另外,高铁刹车制动系统部件、小型电机、电磁线、船用螺旋桨、机器人手臂等产品,也是东港制造多元发展、智能发展的集中体现,其中高铁刹车制动系列产品占全国市场的50%份额。 食品加工成为工业经济的特色资源型产业。全市现有规模企业55户,2022年完成产值91.7亿元。以水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禽肉和果蔬加工为辅,先后培育出泰宏、广天、永明、仁达和一大批知名品牌产品。其中,水产品加工以贝类、鱼类、蟹类、头足类制品为主;肉禽产品加工类以猪、禽肉类为主;果蔬产品加工类以草莓、蓝莓、板栗等为主,“东港草莓”“东港蓝莓”闻名全国;谷物加工类以大米为主,“柳林贡米”“越光大米”享誉海内外。 纺织服装成为工业经济的传统优势产业。全市现有规模企业20户,2022年完成产值12亿元。已形成从纺织、印染、面辅料到成衣加工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拥有先进生产设备和成熟加工技术,可生产运动装、羽绒服、职业装、学生装系列产品,常年代工“阿迪达斯”“斯凯奇”“探路者”和国内外数十种品牌服装。东港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和中国服装协会授予“中国运动户外服装名城”称号,被工信部列为“全国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地区。 医药化工成为工业经济的重要税源企业。全市现有规模企业8家,2022年完成产值10.1亿元。康辰药业生产的“骨疏康”系列产品作为治疗骨质疏松的独家产品,是目前该领域国内唯一批准上市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成药。医创药业生产的“注射用吲哚菁绿”为肝脏及眼部脉络造影的诊断试剂,是国内首家仿制用药,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化工产业在绿色低碳、高附加值产品等方面持续发力,主营业务包括化学原料、化学制品和橡胶塑料制造,2022年精细化工产业园区实现丹东市省级化工园区“零”的突破。 |